请输入楼盘名搜索
地图找房

关于《河东东街片区规划》《官道河水系规划》的解读 / 运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来源:运城房产信息网 2019-09-03 16:31
3979

关于《河东东街片区规划》《官道河水系规划》的解读


■ 运城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


       编者按:4月24日,市委、市政府召开大运城城市系列规划宣介会,集中推出了城市发展的四个规划,全面展示了大运城建设的美好蓝图。本刊已先后刊发了《大运城总体规划2035》《北部新城片区规划》的解读,本期将继续对《河东东街片区规划》《官道河水系规划》进行解读。


《河东东街片区规划》:

绿色开放,生态为基


       河东东街片区规划是中心城区贯彻片区开发理念的“试验田”,是建设大运城的模式创新,对未来城市的发展建设有着重大示范性和突破性。该片区北至铺安街,西、南至安邑西路,东至东外环路(规划),总规划面积3.6平方公里。西侧和南侧为八一水库和安邑水库,具有突出的生态本底条件,并且片区内干路骨架已经成型。

       一、发展目标。规划充分研究周边区域主导功能与定位,坚持与周边区域错位发展,以“商业商务+、文化创意+、生态绿色+、生活休闲+”的规划导向,将片区打造成为:运城副中心、中央活力区。“商业商务+”:综合研究运城城市发展趋势,该片区应主动迎合主城区东延,空港新城南拓的契机,沿河东街两侧重点发展商业商务功能,打造“运城市的副中心、现代化创业新区、高端购物新街区、幸福宜居新社区”。“文化创意+”:以西大门的文化中心及海绵公园,展现城市文化内涵,丰富城市功能。以城市中部的双创中心及中央公园,形成高端产业的集聚,彰显城市形象。“生态绿色+”:将“十字形”自然水系肌理,融入生态绿色的生活圈,确定 “十字形”水系结构,结合城市公共空间和活水系统,打造生态绿色的活力圈。“生活休闲+”:采用小街区、密路网,营造适宜慢行的城市空间,打造步行、骑行两大主题健康绿道。片区北部居住区依托核心商业区,通过精准有效的设施配置,促进绿色出行,打造5分钟生活圈;片区南部居住区围绕邻里中心,规划居住区级社区空间,打造15分钟生活圈。

       二、总体设计。在三维上整体把握和体现上位规划的布局意图,塑造独具鲜明特色的中央活力区。

       30 万平方米的开放水轴与公园。以“十字形+中央公园”作为区内绿化骨架,构建集中央公园、滨水休闲、海绵示范、体育健身、文化体育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绿色片区。以中央公园为核心,以十字水轴为骨架,以道路绿化为纽带,串联社区公园、街头绿地等开敞空间,形成多层次的开敞空间体系。中央水廊总体宽度50米,下沉4-6米,水面宽度为10-25米,亲水侧宽4-8米,亲水侧形成内部贯通路径,并设置多个对外出入口与周边商业、社区相联系。中央公园位于水轴交叉处,扩大形成环形公园。海绵公园位于西侧门户区域,与文化中心共同构成片区西侧门户。

       5公里环形活力路径。打造以步行为导向的5公里环形活力路径,是一条集滨水休闲、商业购物、文化展示、社区活动等功能的综合性的区域内慢行路径,同时是增加区域内人群进入公共空间参与活动的纽带。

       6个协同互补的主题中心。立足服务整个运城以及河东新城8平方公里的核心职能,构建“商业酒店中心、商业休闲中心、文化中心、商务办公中心、双创中心、社区生活中心”六大主题中心,六大中心功能互补,引动核心区发展。依托中心塑造,通过主次干路及功能引导,将片区控制为双创园区、混合商业街区、创意商办区、酒店门户区、文化核心区、社区服务区和花园社区。

       4种不同类型的居住体验。将居住区分布在商业商务、文化休闲中心的外围,形成集高层景观大宅、小高层、花园洋房、独立住宅等多种类型居住体验,同时创造亲切宜人的开放街区,融合生产与生活,营造区域产城融合。

       3类强有力的区域形象。建筑界面的控制强调张弛结合,沿主要道路两侧严控建设传统的一户一间的门面房,沿生态开放空间强调视线的通廊,沿区域出入口凸显城市形象,形成区域入口、商务地标、街道界面三位一体,以人视角度体验核心区形象。同时强化门户,打造区域地标,凸显区域形象。

       混合功能的街区开发。本次规划的核心街区开发模式与原控规不同,采用平面混合+垂直混合开发的模式,摒弃了原控规单一的用地性质,采用居住、商业、商务、娱乐相混合的功能,将街区的功能从小类的零售商业,划分为中类用地,形成商业、商务办公、酒店、SOHO、居住、娱乐等功能混合。

       安全便捷的交通组织。规划以“小街区、密路网”的模式,打造两横三纵方格网状的道路体系。打造舒适连续多层级慢行体系,串联各个中心,保障步行安全;引导居民进入区域最佳观景与活动区域。片区内设置活力慢行线、十字水轴慢行道、绿化带慢行道和滨水慢行道。沿慢行道设置凉亭、休闲廊、健身房、亲水平台等设施,并建立公交站点、自行车换乘点,便于居民换乘。公交站点按照300米的服务半径设置。停车规划采取地下停车为主、地面停车为辅的模式。


《官道河水系规划》:

贯通南北,城水相融


       官道河水系规划是打造贯通城市中心、连接城市南北生态景观廊道的重大举措。规划坚持生态经济、全民共享的原则,通过引入活水元素,把官道河建成美丽、清洁、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形成可持续、高效化、激活化、独特化的滨水生态廊道。

       一、激发城市活力,提升大运城城市品牌效应。规划北段北起已改造完工的涑水河,向南方向经过舜帝陵公园西侧和运城学院南侧穿过盐湖高新技术开发区,转入高铁北广场后至引黄渠;南段为樊村水库,安邑水库、八一水库、韩信沟水库、汤里滩及鸭子池有机串联在一起,廊道整体长度约35公里。规划将官道河北部新城段和南部已建成段进行了有机整合与协调,河道北段为新开河段,南段现状已经形成丰富、连续的城市滨水环境,两者一体构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南北方向生态文化景观轴线,对区域气候、空气、植物多样化等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二、注重自然和野趣体验,打造城市名胜风景区。规划定位以保护风景名胜和生态用地为目标, 立足人文优势和“廊道湖湾经济”概念,做“山水城市”文章。在北段的具体规划中,以涑水河为起点,在靠近主城区的区域设置比城市公园更注重自然和野趣体验的中型湿地公园,经过湿地过滤与净化后再流入城市内部。该区域设计绿线宽约200-500米,蓝线约60-260米之间,平均水深1.2米,南下结合舜帝陵公园南部现有南湖,整体打造城市风景名胜区和游乐公园,营造开展户外活动、游览休闲、运动健身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开放性公园。

       三、关注市民健康运动,建设滨水体育休闲公园。结合运城体育场西南侧周边闲置地块,打造滨水体育休闲公园,设计蓝线宽40-80米,平均水深1米。公园规划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兼顾生态保护,注重居民参与体验运动和休闲环境的感受,注重儿童活动区营造、注重安全便捷和视觉欣赏效果,建设集休闲、健身、餐饮、旅游、娱乐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体育公园。

       四、建设复合型滨水公园,提亮北部新城核心区域。大运城历史文化与水息息相关,新区环境质量和经济发展同样离不开水环境的生态规划,新城核心区官道河景观主要以生态廊道功能、旅游游憩功能为主,为人们在工作之余提供一个回归自然、放松休憩的场所。在经运城学院向南与创新中心区域连接形成北部新城核心区,打造独具魅力的复合型滨水公园,设计绿线宽约360-800米之间,蓝线约110-380米之间,平均水深1.5米,打造适宜戏水、划船、野营、聚餐、休闲、摄影等活动的景观空间,使人们在嘈杂的城市中能够亲水近水、充分享受城市滨水公园带来的恬静,从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作用。

       五、结合城市高铁站,打造城市形象和门户景观。由创新中心向东,在高铁北部打造高铁站门户景观——北广场,设计绿线宽度约650-980米。由于现状铁路与高速公路叠加形成建设盲区,因此在高铁站北广场的设计中,着力发挥其城市门户的作用,以北广场为中心,重点打造推介城市品牌和文化的综合性公园广场空间。

       六、四库联动,凸显城市理水智慧。官道河生态廊道南段包括由樊村水库、安邑水库、八一水库、韩信沟水库、汤里滩和鸭子池构成,全长约15km。规划首先基于系列水库的城市雨洪管理智慧,组织完善城市水体对南部盐池的安全保障和保护作用,进而截污净流,优化其城市景观效应和生态功能。该区域河道湖面与绿地整体宽度较宽,绿线范围最宽处为安邑水库,东西向约1600米,绿线范围最窄处为韩信沟水库约240米。规划充分把握官道河在运城市的中心地位和作用,尽量协调处理滨水区域和周边建设用地之间的相互关系,加强整体滨河慢行系统建设,提高区域滨水两侧的交通纵向联系与滨水两岸的横向联系,挖掘历史文化资源,结合周边地块的用地规划,合理布局体育休闲设施、演艺广场、康体活动空间等,打造以生态为基、以水为魂、以文为脉的生态廊道和生态休闲景观,提升城市形象。

       七、巧于因借,保障水源。贯通官道河生态景观廊道的首要问题是水源问题,官道河水源配备已有两种规划方案。一是由城市北侧的北赵二期干渠向上马水库引水,每天可引入10万立方米,且可全年连续不断,全年可供水约3500万立方米;二是由小浪底引水进入上马水库,水量同样丰沛。根据测算,官道河每年的需水量约为800-1000万立方米,故此官道河水源问题可迎刃而解。


编辑者:admin1

分享到: